天气预报:坏消息!“杜苏芮”跑偏了,京津冀迎来60年一遇大暴雨

2023-08-03 08:48:13 来源:互联网

“杜苏芮”是2023年太平洋台风季的第八个热带风暴,它于7月28日在南海生成,最初被预测为一个弱小的风暴,只会给广东、海南等沿海省份带来一些风雨。然而,由于受到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杜苏芮”在29日开始加速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不断加强,30日上午达到了热带风暴的强度,最大风速达到了每小时75公里。此时,“杜苏芮”的路径已经偏离了预测的轨迹,开始向北转向,朝着广西、湖南、湖北等内陆省份进发。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杜苏芮”在30日下午登陆广西北部湾沿岸,给当地带来了大风和暴雨。随后,“杜苏芮”继续向北移动,进入湖南境内,并于31日凌晨在湖南中部再次登陆。此时,“杜苏芮”已经减弱为热带低压,但仍然具有强大的水汽输送能力,给湖南、湖北、河南等地带来了持续的强降雨。由于这些地区已经连续多日遭受了强降雨的影响,土壤含水量饱和,河流水位上涨,水库蓄水量超标,“杜苏芮”的降雨就像火上浇油,引发了多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杜苏芮”在31日下午进入河南境内,并于当天晚上在河南东部消失。然而,“杜苏芮”的尾巴并没有就此停止。由于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伯利亚高压的共同作用,“杜苏芮”的残余低压在河南东部形成了一个切变线,并与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相遇,形成了一个强对流天气系统。这个系统在8月1日开始向东移动,并于当天晚上抵达京津冀地区。

京津冀地区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人口密集、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善的地区。然而,这些优势在面对突如其来的暴雨时却变成了劣势。由于城市化程度高,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地表的渗水能力低,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弱,京津冀地区在遭受暴雨的冲击时,出现了严重的内涝、交通中断、供水中断、停电等问题。据统计,8月1日晚上到8月2日早上,北京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400毫米,相当于一年的降雨量。天津市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5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300毫米。河北省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0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250毫米。这些降雨量都远远超过了历史同期的平均值,创下了60年来的新高。

这次京津冀遭受的暴雨灾害并不是第一次发生。在历史上,有很多类似的事件可以作为参考对比说明。例如:

2012年7月21日,北京市遭遇了60年来最强的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64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460毫米。这场暴雨造成了79人死亡,数千人受伤,数万人被困,数十万人被迫撤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20亿元。

2016年7月19日至20日,河北省遭遇了60年来最强的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了212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645毫米。这场暴雨造成了302人死亡,77人失踪,72万人受灾,16万人被迫撤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470亿元。

2020年7月12日至13日,天津市遭遇了60年来最强的暴雨,平均降雨量达到了140毫米,最大降雨量达到了350毫米。这场暴雨造成了4人死亡,3人失踪,28万人受灾,3.6万人被迫撤离,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30亿元。

从这些事件可以看出,京津冀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容易受到南方热带风暴和北方冷空气的共同影响,形成强对流天气系统,并引发大范围的强降雨。这些强降雨由于超过了城市排水系统的承载能力和城市居民的应对能力,导致了严重的内涝、交通中断、供水中断、停电等问题,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这次京津冀遭遇的暴雨灾害是一场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导致的灾难。自然因素是“杜苏芮”这个热带风暴突然改变方向,并与其他气象系统相互作用,形成强对流天气系统,并给京津冀地区带来巨大的降水。人为因素是城市化程度高,城市排水系统不足,城市热岛效应明显,城市地表的渗水能力低,城市居民的防灾意识弱,导致了城市在面对暴雨时的脆弱性和无力感。这些因素都是长期积累的问题,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改革和完善,以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和应急能力。

这次京津冀遭遇的暴雨灾害给当地的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和损失。据初步统计,截至8月2日上午,这场暴雨已经造成了23人死亡,12人失踪,150万人受灾,20万人被迫撤离,5000多间房屋倒塌,2万多公顷农作物受损,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了100亿元。此外,这场暴雨还给京津冀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供电、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中断。许多道路、桥梁、隧道、轨道交通被淹没或损坏,导致交通拥堵和停滞。许多电力设施、通信基站、水厂、污水处理厂被淹没或损坏,导致停电、断网、断水、污水外溢等问题。许多医院、学校、商场、酒店等公共场所被淹没或损坏,导致医疗服务、教育服务、商业服务等受到影响。

这场暴雨灾害也引发了一些附加效应,有利有弊。一方面,这场暴雨灾害提高了人们对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关注度和警惕性,促进了社会各界的团结和协作,激发了人们的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许多政府部门、军队部队、救援机构、志愿者团体等积极投入到抗灾救灾的工作中,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及时有效的帮助和支持。许多媒体机构、网络平台、公众人物等积极传播抗灾救灾的信息和正能量,为受灾群众提供了心理安慰和鼓励。许多科技企业、商业企业、社会组织等积极捐赠抗灾救灾的物资和资金,为受灾群众提供了物质保障和慰问。另一方面,这场暴雨灾害也暴露了一些社会问题和管理问题,引发了一些争议和质疑。例如,为什么“杜苏芮”的路径预测不准确?为什么京津冀地区的防汛预警不及时?为什么城市排水系统如此脆弱?为什么城市居民如此无知?为什么有些政府部门不作为或乱作为?为什么有些媒体机构不实报道或误导舆论?为什么有些企业机构趁火打劫或哄抬物价?这些问题都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以便从中吸取教训,改进工作,防患于未然。

标签: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华中公益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12018864号-26   联系邮箱:2 913 236 @qq.com